突然看到膠片攝影的文,作者似乎也沒寫不能轉什麼的,果斷轉過來

看完的感覺就是,重新認識了膠片攝影

文:徐一恩

 

卷首语:

主编邀请我写一档关于胶片摄影的专栏,实话说我之前并没有写过专栏文章,没有什么概念。只是对于胶片摄影,我确有一番说辞不吐不快,如有荒唐之处,还请各位提出指正与建议。

胶片,英文名叫Film,香港人称它菲林,其实是广东话发音的英文谐音。

正文:

以数码为主导的摄影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的倒退

胶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8年伊士曼先生发明的涂有一层干明胶的胶片,在此之前都是湿片,材质诸如铁板、玻璃等等。胶片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摄影技术的发展,让更多人方便接触到这门艺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摄影技术演变至现在最常见的电子感光芯片数码相机,让这项技术更加的平民化、便捷化,甚至手机都有摄影功能,而且还越来越不错呢。

其实纵观摄影技术的发展史,从画质和可玩性上来讲是一个倒退的历史。从最早期的湿板摄影,以在巨大的玻璃上涂抹火棉胶来进行显影,演变到后来的大画幅胶片相机,如4x5已经可以方便携带到室外,切换底片。再到后来成为主流的中画幅胶片相机,不仅更加小巧,还可使用120胶卷,拍摄更多画幅。再到135相机的出现,机身已经可以装入口袋,让纪实抓拍成为可能,胶卷更加mini,可拍摄36张,也更方便保存。而当35mm胶片在上个世纪末渐渐退出历史主流舞台的时候,135胶片相机被更加直观、便捷、廉价的135数码相机所替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画幅数码单反,以及更多低端产品,诸如现在几乎人手一个的数码DC,甚至现在风靡的智能手机。摄影技术发展到现在,其画幅越变越小(从大画幅到现在比35mm感光芯片还要小),画质越来越差(理论上画幅决定成像质量),可玩性越变越低(越来越傻瓜),总之一切都伴随快餐时代而快餐化,怎能不说这是一个倒退的历史?

倒退之因

可是为什么胶片会被数码赶下主流舞台?而迫使大批传统相机名厂转型的转型,破产的破产,收购的收购,重组的重组?归根结底是数码相机成本的更廉价化,成像更加直观,携带更加方便,让摄影走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人都能使用的技术。这也一直是相机发展的趋势和目的。

从1975年柯达发明第一台数码相机开始,数码相机便以飞快的速度发展,每年都会给人以惊喜。就像现在我们每年都会看到各个品牌的新型号更新发布,更大的分辨率,更强的记录功能等等等等,不断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而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家可以通过电脑和网络分享作品,摄影不再是有钱人的特权,而轻易成为了一项大众艺术。在数码相机成长的这段时间,胶片相机相对进入了一个低谷。相比数码相机,胶片因其技术繁杂、成本偏高,交流性差等特性,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转而选择更新更廉价的数码技术。

胶片的真正复活与数码技术的瓶颈

但是,最近几年网络上忽然兴起了大批胶片摄影作品,以Flickr为代表的图片网站,出现了非常多的用胶片相机拍摄的作品,为什么人们又忽然热衷胶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数码技术的飞快进步为胶片展示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和平台。电子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数码相机的进步,一切电子产品都在进步,包括显示器,包括扫描仪,包括印刷技术,而这一切正是胶片复活的温床。胶片的画质(特别是120及大画幅的画质)其实远远高于现在主流的数码成像的画质,而且周边的胶片扫描和还原设备其实早就成熟了只不过是一直居于高端专业市场(例如易迈康底扫要价十几万),无法推广普及应用到民用的大市场上来。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经济利益的必然驱使导致胶片被数码代替的,并非本身的品质问题。而数码相机发展到今天已经遇到瓶颈,分辨率的无穷追求已经没有意义,带来的只会是更高昂的成本,数码本身的特质决定其宽容度更低,成像无更多色彩变化,全靠机身固件和电脑后期处理,可玩性低,拍摄枯燥无味,删选照片让人烦躁麻木,每天的导入导出让人反胃,一个专业摄影师回到电脑前往往面对的是数以百张要处理的图片,这时你看到的只会是一张囧脸。

于是,人们记起了胶片相机。当年生产的胶片相机不仅外观精美,做工扎实,而且可玩性都非常高,保存至今大部分都可以正常使用,甚至有的完美如新,拿在手里品质感十足。机械快门的清脆声,过卷上弦的发条声,光圈调节的齿轮声,此时都是如此的悦耳动听,相比千篇一律功能和造型的数码相机,胶片相机简直就是一个精美的工艺品!一个花样繁多的金属玩具,让人爱不释手!还好,柯达、富士等厂商还没有放弃胶片的生产,于是通过网络、胶卷店,购买回各种胶卷,像装子弹一样装卷入膛,开动发条,按动快门,一种久违又新鲜的愉悦感遍布全身,此一发不可收拾,通通中毒!原来这他妈才是摄影啊!这他妈才是相机啊!

胶片相机的魅力,不仅在其可玩性和优秀的画质,更在于使用胶片相机的过程,不同于数码相机,胶片相机使用的实体感光材质要花钱买来的胶卷,每一张都是成本消耗,所以在拍摄的时候不会轻易按下快门,随意只会造成浪费,所以这让拍摄者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用更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摄影,去对待自己要拍摄的内容,而使用数码相机我们只需要咔嚓嚓嚓嚓一顿拍,然后再噼里啪啦一顿删,挑一张最满意的就可以了,毫无乐趣可言。

胶片相机与数码相机成像原理的差别

说起胶片相机画质好,不免有人要问,我用5D拍不出来胶片的感觉么?后期处理下也不行?其实结果取决于感光材料的原理,胶片是银盐感光,当快门按下叶片打开的瞬间,进行的是光学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过程可以记录无数信息,作为感光材料的胶片,本身也有很多信息,而且有数码不曾有厚重感和层次感,只要扫描仪够给力,胶片可以给你很多。但感光芯片毕竟是人工制造,其物理特质决定其在越好的显示器上展示就越是苍白。

所以胶片依然未消亡有它的不可替代性,至少在现代数码工艺上还无法做到于光学化学变化相媲美。

 

距离上次写第一章已经过去很久了,这段时间一直在忙,沉不下心来写写东西,刚好今天朋友问我黑白胶片的事情,我终于想敲敲键盘说说胶片那些事儿了。

今天朋友找了几张国外著名摄影师的黑白作品,基本上就是几张女人的造型,影调灰灰的很有感觉,朋友问我什么样的底片能拍出这种效果,我说这是后期,其实有几张是曝光不足作者后期调亮了造成了暗部偏灰且缺乏细节的效果,如同数码照片一样,现代胶片摄影既然依赖于扫描仪,那它数字化之后的结果必然可以后期,而且应该后期,很多朋友刚刚接触胶片可能认为胶片跟数码区别是数码必须后期,而胶片不用,其实不然,如果想要更好的结果,必须要借助实用的后期软件。我上一章中说,数码最枯燥的就是后期工作,让人坐在电脑前抓狂,其实只是相对而言,比起数码的后期量来说,胶片无疑要小的多,但成本却也高的多,那么我们就来说说胶片是如何后期吧。

当胶片进入扫描仪之前的工作,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前期,前期取决于你选择的胶卷型号以及你的测光,这里我说的测光是一种主动意识,而非被动,测光重要就重要在你想要怎样的结果,想要大光圈?小光圈?高速快门?低速快门?而不是无脑测光,得到数据就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摄影师数码相机都设置为M档的原因。

进入扫描仪之后的工作我们统称为后期,整个扫描过程也就是胶片数字化的过程,便已经进入后期程序,每个扫描仪都有相配套的厂家软件,来进行扫描的较色、去尘、色阶曲线等等,就拿我用的Imacon扫描仪来说,厂家配套的软件叫做Flexcolor,我在扫描之前都会进行预扫描,然后对预扫描的结果进行校正,最好的方法是拍摄色板,根据色板做白平衡得到准确的色彩,然后调节基本亮度和对比度,保存为当前胶片的预设,再用这个预设进行扫描,这是扫描第一步,也是后期第一步;第二步是正式扫描,当然扫描出的结果并不一定准确,还需要在Flexcolor里对每张照片进行进一步的较色和调节明暗,因为胶片拍摄过程中有各种因素存在,胶片本身可能曝光过度,可能曝光不足,可能环境色温太低整体发黄,可能底片遭到灰尘污染,这些都是在这一步解决的。

当扫描软件中的工作完成之后,我们将数字化的底片保存为其它后期软件可以识别的数据格式,例如TIFF、JPG等等,再进入Lightroom或者Photoshop这样的常用后期软件里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例如照片的剪裁、再较色、锐化、明暗对比、后期上色,等等,这样你才能得到一张真正属于你的作品,包括之前你所做的一切工作,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例如底片扫描仪比较昂贵,大部分人可能只进行的前期工作,后期全部交由冲扫店解决,甚至很多朋友收到从冲扫店寄来的光盘之后,仅仅把照片压缩一下便上传上网络了,所以那些人拍出来的感觉都很像,前提是是否在同一个店里冲扫,因为你们都是由同一个“人”进行了后期工作。所以你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后期工作,才算是你参与了后期工作,才能得到属于你自己风格的作品,当然你拿到手的文件越大越好,数据量越多越好,这样保留的原始色彩信息也更多,便于后期,所以想玩好胶片摄影,还是需要熟练掌握后期软件。

也许有朋友要问,如果都是后期的功劳,那岂不是用数码后期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这就是我下面要说的问题,后期是必须的,但不是全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胶片与数码最大的区别应该是在质感上:

就如同你用扫描仪扫描一张空白的A4纸和你在Photoshop里填充一张白色背景得到的结果并不是一样的,同样是一片白色,扫描的A4纸有它的纹理和质感,因为它是由一个立体的真实存在的物体扫描得来的,那这个物体上不可能是绝对纯净的,必然携带它本身的特质—–纸的质感,而在Photoshop里填充一张白色则是绝对纯净不含任何杂质没有任何质感的。这也是胶片与数码照片的本质区别,胶片本身就是存在的实物,拥有厚度、颗粒、色彩结晶,扫描之后的感觉就是所谓的“胶片质感”。

质感是黑白胶片与彩色胶片共有的特质,那彩色胶片又多了色彩这一项,而不同的彩色胶卷又经过不同的色彩设计,当你在扫描仪软件中进行白平衡之后就会得到截然不容的色谱图,柯达160vc的红色与柯达160nc的红色可能就会有细微差别,与富士160NS可能会有较大区别,当色彩多了,这些差别也就多了,所以展示给你的是不同的底片效果,而数码照片当你进行统一的白平衡后得到的应该是同样的色彩,不应该么?

目前国内冲扫行业存在两类扫描设备,一种是专业类扫描仪(代表机型:Epson v700、IMACON),一种是冲印类扫描仪(代表机型:富士Frontier系统魔术手、诺日士),前者从便宜的几百元的135底片扫描仪到十几万的虚拟滚筒都有,后者则多为上百万的冲印系统自带的扫描仪,这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扫描的自定义上,专业扫描仪一般应用于个人创作或者是专业工作室的图像输出上,而冲印类扫描仪则为传统的冲洗照片提供服务,我们小时候去店里洗照片,就是这种扫描仪扫出来再冲印的,而并不是那种古老的暗房传统放大。那既然区别在扫描的自定义上,结果也自然不同,专业扫描仪提供个性化的工具,让你对胶片进行个人后期创作,而冲印类扫描仪则由设备工程师设定预定色彩进行统一的色彩校正以及美化,所以后者扫描出来的照片具有相似的色彩和影调。前者的优点是可以自己校正底片色彩,缺点是最好由自己操作而且需熟练掌握扫描软件;后者的优点是可以美化一些品质较差的胶片的色彩,缺点是千篇一律,当然也可以算作是一种风格,这种风格也为很多摄影师所喜用。

说到最后,我们发现胶片后期与数码后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多了扫描这一步,也确实是这一步决定了结果。那么回到前面朋友问我的那件事上,他举例的是黑白胶片,无论我们后期怎样调节,胶片的质地纹理肌理都是存在的,所以给你的感觉始终是一张黑白胶片作品,只是用不同的黑白卷可能得到不同的质感,有些厚重一些,有些单薄一些,有些颗粒大,有些颗粒小。彩色胶片也是如此,往往你在Flickr上看到的国外摄影师用Reala拍出的作品色调与你用Reala拍出的色调是不同的,并不一定说谁的更像Reala,但肯定不会像Ektar,而且一眼便能看出是胶片拍的。

OK, ENJOY IT.

原文鏈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1-c.w4004-3027676390.12.HsLgXz&id=12835898714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2013.1.20141003.4.z2HhSr&scm=1007.10011.6100.0&id=14621805227&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淘寶鏈接

喜歡就收藏吧(我跟店主沒任何關係,僅作爲轉載報答)